制度自信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保障

发布者: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发布时间:2022-07-05浏览次数:10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支柱;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制度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亦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话语战场。坚持制度自信,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必须要解构西方的制度话语霸权,摆脱西方制度话语体系的羁绊。用中国话语,把中国的制度讲清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体系和优势讲清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我们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坚持制度自信,建构中国制度话语体系,用实际行动把中国制度故事讲得更加精彩,提升中国的制度表达力,扩大中国的制度影响力。

一、坚定中国制度的话语立场

    我们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中国故事,必然要坚定中国制度的话语立场。在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建构代表国家利益的国家立场,而国家立场的建构取决于话语立场的建构。制度话语是国家话语的典型代表,是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符号形态。坚定中国制度的话语立场,牢牢掌握中国制度话语权,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

    掌握中国制度话语权,必须要从中国的话语立场出发,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由中国人民围绕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合理设置议题,通过官方话语、学术交流话语、媒体话语等渠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行公正真实合理的阐释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明显优势的先进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就是要把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话语优势,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话语优势,掌握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文明形成公正客观的认知和认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稳步建构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必须要从国家制度的话语立场出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框架及显著优势,全面阐释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认同。

二、破除阐释中国制度的西方话语霸权

    意识形态之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道路之争或制度之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制度的话语立场不断遭到新的挑战。事实上,一些西方国家一直把我国制度的优越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国家制度的威胁。争夺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阐释权和话语权,一直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显著表现。因此,掌握中国制度的国际话语权,首先需要破除解读中国制度的西方话语霸权。

    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包括一些深受西方话语体系影响的中国学者,极少甚至从不或者不愿意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进行实地调查和客观公正的分析,无视中国发展成就事实,一味对中国制度肆意评论定性,或是凭借其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价值坐标和话语体系,时常设计话语陷阱,将中国制度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解读为西方制度的移植效应。

    另外,以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为首的西方主流媒体几乎垄断了全球信息流通,主导了国际传播话语的模式,特别是一些国家媒体按照其国家的意识形态要求来塑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时常站在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评头论足,凭借其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解读中国制度,甚至抹黑丑化中国制度,以抢占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权。

三、建构中国制度的话语体系

    建构中国制度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一方面可以减少国际社会对我国制度的误解和偏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扩大中国制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制度的认识和认同。另一方面,可以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建构中国制度话语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话语主体。中国制度的话语主体必然是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必须要牢牢掌握中国制度话语权,不断增强话语的主体意识,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参与中国制度相关的国际话语议题创设,尤其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政治制度、民族制度等重点领域;主动转变话语主体理念,努力创新制度话语表达形式,增强中国制度主体叙事能力。

    第二,话语内容。建构中国制度话语体系,需要明确中国制度话语体系的建构基础与涵盖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9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到,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总结70年来我国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构筑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

    我们要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与伟大成就的基础之上,全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制度所组成的有机贯通、彼此联系的制度体系,将制度经验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话语,同时亦客观公正分析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制度话语理论成果,打造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接受的概念、范畴、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品质的制度话语体系。

    第三,话语方式。建构中国制度话语体系,需要创新中国制度行之有效的话语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

    因此,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故事,需要讲好事实、讲好形象、讲好道理、讲好情感;发挥宏观叙事框架和微观叙事文本的各自优势,既绘制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的蓝图路线,帮助世界认知真实的中国制度样貌,重塑与中国实际相符的制度形象,又充分发挥微观故事文本的积极作用,突出时间、人物、情节等故事元素,与国际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提高中国制度的亲和力和话语的说服力。

 

 

作者简介

潘震,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江苏师范大学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翻译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

李楠,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