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信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引领

发布者: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发布时间:2022-06-27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信仰和积极认同,是对理论自身科学性、实践性以及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理论自信是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负责任大国的思想前提,是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坚定自信。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应在坚持理论自信的前提下,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积极建构完善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加强中国理论的国际阐释能力建设,向世界真实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内涵和价值。

一、中国理论国际阐释的严峻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发展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此时,世界各国应在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抗击疫情、维护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复苏、深化人文交流等方面坚持合作发展,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交织叠加,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脆弱,为各国发展蒙上阴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危机会带来失序,也会催生变革,关键取决于如何应对

    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趋势,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势在必行,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一直倡导在国际交往中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一直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然而,当前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并未有实质性改变。在既有的世界话语格局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先发优势仍然占据着国际话语的霸权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继续进行着话语的扩张。

    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凭借话语霸权,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将全球发展议题政治化、边缘化。或是借助外交话语、媒体话语等话语范式,肆意操纵言论抹黑中国,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等横加指责或干涉;或是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等领域,利用学术交流、民间交往等方式,植入西方话语范式,建构西方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蓄意设置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等话语陷阱,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话语,在构建国际话语规则、国际议题设置、国际话语表达等方面尚需做出重大努力,更要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机制的深度研究,否则容易在与西方话语霸权斗争中陷入被动窘迫的局面。因此,中国理论的国际阐释能力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理论和话语体系来解读中国实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

二、中国理论国际阐释的坚实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重要思想,为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巨大稳定性,为促进全人类全世界共同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加强中国理论国际阐释力建设的坚实之基。

    中国理论的自信,不是盲目的或臆想的,而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源自对指导中国道路发展并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积极认同、自觉信仰和坚定信念。中国人民群众正是在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了对中国理论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思想理论成果,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经验。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主动构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提升新时代中国理论的国际话语权,以中国特色话语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及优势,充分展现理论自信,向世界表达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彰显中国价值。

三、中国理论国际阐释的有效途径

    中国理论的国际阐释力主要指以坚定理论自信为前提,用中国的理论及话语体系来深度解读中国道路实践,用国际通用、开放融通的方式来客观真实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及世界价值,不断增强中国理论在国际社会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已经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概念和范畴,是指引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的最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提升中国理论国际阐释力,本文认为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国话语理论建构。中国的故事,只能用中国自己的话语理论和话语体系才能讲好。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用中国的话语理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读中国道路实践,只有如此方能真实展现中国理论的独特魅力和世界价值。

    第二,推进中国话语理论创新。中国理论和中国道路,需要用创新的中国话语理论来阐释,需要不断发展并概括出科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话语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达,以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话语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在文化共性中鉴别差异,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共性,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充分利用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创造体现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的话语理论。

    第三,突显中国话语理论的世界价值。中国话语既是中国的,亦是世界的。向世界真实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叙事模式和叙述方法,而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道路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建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式、新表述,既彰显中国特色,又凝聚世界共识,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建构模式,加强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力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作者简介

潘震,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江苏师范大学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翻译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

张月盈,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