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之基

发布者: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发布时间:2022-06-27浏览次数: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条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道路。对于符合中国历史、现实与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有坚定的自信与自觉。

    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道路使中国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伟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创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范式。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崛起的道路,始终是以暴力为主旋律的。自新航路开辟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盛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时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标榜以普世文明为本质特征的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设置中等收入陷阱或是拉美陷阱,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矛盾激增、政局动荡不安等人类灾难性问题。

    基于此,我们首先要以道路自信为基础,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用中国道路发展的事实来讲好中国故事。基于道路自信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是中国道路面向世界的自我叙述,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历程,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基础。因此,我们应当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经验,阐释好中国道路,牢牢掌握解读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

    建构基于道路自信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用积极有效的概念和范式来解释中国道路,描绘中国道路的整体图景,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工程,本文认为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道路话语的历史渊源

    基于道路自信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向世界说清楚中国道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从利益攸关方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再到今天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无论是政界、经济界人士,还是普通公众,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因此,建构基于道路自信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首先要把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说清楚,讲清楚。

    中国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以1978年为界,但与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长期探索历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且核心内容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1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

    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所决定的,是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由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因此,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强调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既要关注话语的共时性,更要关注话语的历时性。

二、中国道路话语的新时代意义

    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国人文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坚持和增强道路自信,讲好中国道路故事,有效抑制有关道路话语上的噪音和杂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一方面,中国道路的发展已进入了新时代,道路话语体系需要诠释新时代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新时代的中国道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时代的道路标识。因此,我们需要建构新时代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讲好新时代的中国道路故事,向世界真实呈现中国道路在新时代的新拓展和新成果。

    另一方面,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借助其话语霸权,通过精心包装的话语渲染中国威胁,不断抹黑中国内外政策,不断制造各种质疑、曲解、诋毁中国的舆论,误导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知,试图发起对华全面遏制打压。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对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是肆意抹黑打压中国的话语暴力。此时,我们更应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积极主动建构有效对外话语体系,打破关于中国道路的西方话语霸权,打破过去传统的批评辩解模式,创建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等系列话语范式,以既有世界普适性,又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征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中国道路,向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阐释中国道路所蕴含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三、中国道路话语的文化底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道路已进入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文化底色。

    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话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结晶,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的无为而无不为,佛家文化的普度众生,墨家文化的兼爱非攻等等。这些中国道路特有的历史文化因子,构成了中国道路对外话语体系的文化之基,或者说,中国道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滋养。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的对外叙述能力,突显话语体系的文化底蕴,讲好中国道路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四、中国道路话语的政治引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讲好中国道路故事,就需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需要详细阐明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内在统一性,讲好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不懈探索的历程故事,讲好党和人民群众始终同呼吸共命运、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奋斗的故事。

    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海外传播能力。围绕话语议题、叙事手段及传播方式等方面,积极建构对外话语体系,真实阐释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深刻内涵,同时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海外传播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五、中国道路话语的世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国道路成功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明发展类型,为世界尤其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道路具有世界价值,我们需要用中国话语来阐释其世界性,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道路为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将中国道路的讲述融入到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蓝图之中,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的内涵,彰显人类文明的包容性与多样性。

    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道路对外话语的自信力。中国道路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价值,蕴含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用中国话语,来真实讲述中国道路的理念、制度、机制、政策、经验等核心要素,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

潘震,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江苏师范大学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翻译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

金浩然,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