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冬奥会“外交抵制”?别闹了!

发布者: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发布时间:2022-02-16浏览次数:16

对北京冬奥会“外交抵制”?别闹了!

李楠

        2021319日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的一句话: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思考中国外交范式的转变,从倡导韬光养晦到提出平视世界。反观美国的外交策略,著名学者阎学通给拜登的外交政策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俱乐部化战略,比如说在6G问题、民主价值观问题等,只要是某个国家在某方面跟美国利益一致,拜登政府就搞俱乐部拉拢过来,其目的是最大限度争取到国际社会对美国政策的支持。

    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于2021126日宣布将对2022北京冬奥进行外交抵制diplomatic boycott,美国将不会派政治代表出席北京冬奥,并号召盟友们跟随。但很快,在129日,以法国总统马克龙为代表的欧盟主要成员国便纷纷表述,不会加入美国发起外交抵制,他们认为,此类型的抵制收效甚微,仅有象征性作用。

    那么,美国以抵制北京冬奥会为主题试图成立一个俱乐部的外交策略为什么会迅速失败呢?

    首先,什么是抵制boycott?源自英国军人杯葛Charles Boycott,他退役后在爱尔兰担当梅欧郡地主欧恩伯爵的土地经纪人。1880年,因为反对当时的土地改革,拒绝降低地租,并驱逐佃户,受到了由爱尔兰土地同盟组织的抵制而被迫离开了爱尔兰。后来,人们认为杯葛是共同性集体事件的第一位受害者,于是将集体抵制事件统称为boycott。但是,西方世界集体抵制事件首次出现是在美国,1830年全美黑人大会鼓动全社会不买奴隶生产的商品,时称集体不买运动。到了现代,抵制一词常见于商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常用于唤醒公众的共同意识。

    其次,所谓的外交抵制,其实质是,美国政府试图以人权问题为幌子,利用抵制为手段诱导世界在国际关系领域共同对抗中国。但是,当代国际体系是近代世界各国长期互动的结果,它充分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确立了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相处规则。把人权与主权对立起来,用人权否定主权,从而干预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这一套美国主导的老把戏显然已经过时了。

    为什么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说美国对中国冬奥会的外交抵制仅有象征性的作用呢?

    我们回顾历史,1980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导致当时参会国家较少,甚至还有几个国家举奥委会会旗参加,变向抵制。之后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遭到了前苏联和华沙公约国家报复性抵制。这两次政治抵制奥运产生巨大影响,总结原因在于,当时的冷战背景,意识形态政治是顶层概念,国际关系、社会问题包括运动员等都是其附属品;此外,这两起抵制均非外交抵制而是全方位抵制,因而能够产生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破坏力。反观如今,全球化开放的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中国坚持真正多边主义的外交策略,能有效地抵御美国发动新冷战和单边主义的企图,换言之,现代国际环境下,美国很难对北京冬奥会发动破坏性抵制。

    此外,冷战后,体育运动已经基本摆脱政治禁锢,以美国本身为例,大多数运动员的训练和培养都是职业化的结果,奥运会是他们展示和兑现天赋,并争取相应经济回报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洛杉矶奥运会以来,美国的跨国公司一直是奥运会最大的利益方,试想美国选手一旦无法出赛,美国商业领域遭受的损失将无可估量。抵制的目的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商业性的,都不能是象征性的,换言之,不能盲目!美国对北京冬奥的抵制即无法唤醒价值观,亦无法换取潜在利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爱彼迎和宝洁等美国大公司公开唱反调了。

        24日晚,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官方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并对本次开幕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本届冬奥会有共计9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在这里,我们预祝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

    美国对中国冬奥会的外交抵制终归是一场闹剧。奥林匹克精神如磁石般吸引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通过奋勇拼搏,一起向未来!

 

作者简介:李楠,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