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与一带一路倡议

发布者:中拉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发布时间:2018-04-12浏览次数:1526

【智】爱德华多 G.莱吉萨蒙·阿斯图迪略 著  孙铭晨 译  朱伦校


一、引言

2013年起,中国在推动名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想藉此实现多种目标,其中之一是建立一个交通网络来拓展中国的贸易;这个网络的建立将使广大地区不仅在贸易方面,而且在政治上和战略上都被置于中国强大实力和影响之下。

中国试图建立的这个交通网络,必然要覆盖到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因为地区是中国发展经济所需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另一方面,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也能从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好处,不仅可以保持自己的经济增长,还可以使自己的经济实现多元化而非仅靠输出原材料。

本文试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以及对中国关注自己在亚太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存在略作分析,进而展现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可能延伸到地区。

二、“一带一路”和“天下”

20155月,中国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发改委联合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编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所谓一带一路倡议,便是对这个文件的概括。

被概括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这个文件试图通过一系列商贸和发展走廊或地带,用陆路、海路和铁路链接成一张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商贸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要编织的交通网络系统,其协调和运作总部虽设在北京,但其规划本身一个全球发展框架,而追求中国地区领导权世界领导规划。

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国内利益紧密相关。一带一路倡议有一个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这使一带一路规划是一种决策高度规划所有国家、地区和全球需求,都与中国国内需求相互关联。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一个聚焦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规划,通过发展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一系列交通网中国经济与不同地区的和全球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市场联系在一起。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带来各种好处。一方面,由于美国和欧洲陷入金融危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刺激中国经济的有效机制之一在让中国获得市场多元化的同时,还可以让中国制度保持经济和政治稳定。

另一方面,从国内角度说,一带一路倡议寻求那些远离中国主要发展中心西部偏远省份基础设施和经济走向现代化,由此,通过一带一路规划,中国一些重要的工业中心可与西部地区联系起来,由此再与中亚和世界其他地区联系起来。

中国认为外部世界脆弱并需依靠自己,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由此,一带一路规划唤起了中国人基于“中国中心论”(Sinocentrismo)的世界观念之争,这种观念在中国叫“天下”(普天之下);同时,还唤起了一种附属国家或附属王国体系、外交由中华帝国主导的帝国观念。

因此,一带一路规划将要建立的相互联系的商贸和金融合作网络,有朝一日也会迫使中国保证地区安全,使用武力保护贸易路线免遭各种可能的袭击。这可能产生区域紧张,会使其他国家感到利益受到中国威胁。

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的角色,重新定义自己的世界秩序观念。中国对外政策继续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不追求世界霸权,也不追求国际社会领导地位。这些和平共处原则,随着人们热议中国人的自信恢复及其世界秩序的中国中心论,现在被束之高阁了

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是三个因素让中国加速上升为世界强国第一个因素是1989年冷战结束;中国认为,冷战结束导致了多极世界秩序的形成,中国是主要的权力中心之一。第二个因素2001年9月11美国世贸中心遭受袭击;这个事件使世界同仇敌忾地反对恐怖主义,促使中国和美国在合作中走近。第三个因素2007-2008发生的金融危机;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权力总体上明显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使中国感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大的自信和保障

上文提到的三个事件冷战结束在中国看来是产生了一个“多世界秩序”。然而,冷战结束欧洲-大西洋地区看来,形成了一个以美国为权力中心的“单极世界”。而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力量衰退,则酝酿出了“无极世界秩序观点中国看来,无论是单极世界之说还是无极世界之说,都是在维持美国世界政治权力中心地位,理由是:单极世界将美国置于世界权力和政治的主导地位,无极世界论则让美国成为世界政治的旗手,尽管人们不认为美国还具有超级大国的地位。无极世界论认为,现在出现了许多国家的新组织,这些组织在任何可能崛起的新权力中心面前都是平衡砝码。

然而,“多极观念”现在仍是主导中国对外政策的原则之一。虽然多极观念起初邓小平提出的,但它却是由江泽民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使用的。根据中国外交部的定义,多极观念是各种政治权力霸权观念相对立的观念。“多极”是要实现“一个公正的和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助于“和平发展”。

多极世界秩序观念关注五个权力,即美国、欧洲-欧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2001年,胡锦涛将“多极观念”和国际体系“民主化”理念结合起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如何,所有国家主体都有平等的参与权。

2002年举行的党的十六大上,“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个概念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中国似乎已承认冷战之后的国际秩序是一超多强的结构中国来说,它取代由美国领导的占突出地位的“单极秩序”的打算,而是主张建立一个可以克服国际体系极化结构的“和谐世界”。

面对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政治精英开始重新解释不同的世界力量集团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观念由此2012年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之说。中国梦之观念既讲中国发展,也讲世界发展,与“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等观念完全吻合。“和谐社会”的含义,指的是中国良好的治理方式。

“和谐”这个概念,是2005年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举行的峰会上作为国际关系指导原则之一正式提出由此,“和谐”这个概念,就取代了江泽民在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提出的“更美好世界”之旧提法。

中国梦”这个概念,将国内和谐世界和谐结合起来,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追求中国社会的不同主体之间和国际社会不同成员之间的和谐。

尽管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内涵有所不同,中国梦最终很有可能与美国梦趋同中国梦和美国梦,都指的是一个人可以通过艰苦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中国梦并不受领土观念的限制,亚洲地区甚至国际社会都可以去做中国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迈步在世界强国的大道上

中国过去参与全球治理事务一直保持低姿态,但最近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国发现,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更大程度地融入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自己的国家目标。

我们看到,“和谐世界”观一方面受到质疑,认为这是中国想通过国内治理原则来改变国际准则和模式的方式;但另一方面,共同的权力和财富”的追求,则让和谐世界观颇受一些新兴大国如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的欢迎

中国梦这个概念,突出的是从中心地位出发来恢复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是利用和平手段,避免其他大国和帝国犯过的错误。这样的中国梦,与中国历史和哲学产生一些古老原则紧密相关。

直到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中国都是把国际关系置于“天下”观之下来理解的。所谓“天下”,即普天之下;在普天之下,中国处于文明世界的中心,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奉行朝贡体制。这种体制是一种金字塔结构或叫等级秩序,皇帝高高在上;其他国家或国际角色与中国的关系按照地理位置远近以及与中国规范和价值观亲疏程度来安排的。中国代表中心权力,是“天子”的化身,其他国际角色都处在围绕中国形成的同心圆上

因此,天下比帝国宏大,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国家-帝国二是“文明世界”。在中国看来,天下一种“软实力,不涉及军事扩张或直接统治所占领土。天下意味着世界各国都要明确地或含蓄承认中国皇帝的权威这是世界各国想与中华这个中心帝国进行所有交往的前提条件。确立这样的原则后,中国不向附属国收税,而是建立象征性的贸易关系,名为贡。因此,无论是在地区还是在全世界,中国都曾展示出一个和平仁慈的大国形象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学者重天下将其与“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体系”进行对比,并立马得出了二者不同断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际秩序是无政府状态,各民族-国家相互竞争,因没有道义准则而导致战争和冲突不断;相反,“天下体系一种等级秩序,十分稳定,可作为一全球治理模式21世纪的世界

但在外交实践中,尽管胡锦涛2005年提出了“和谐世界法,中国并没有采用天下观。和谐世界说的立足点是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延续,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和谐世界说不是建立或设想出一个超国家的和世界性的权威,让民族-国家将主权转让给它,而是坚持维护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建立不同传统和文明之间的国际和平共处。

由此说来,威斯特伐利亚的主权民族-国家观,对中国思想中国的国际定位特别是如何与西方相处,都深刻影响。但是,中国自我形成的“文明国家”观,表明继承了帝国遗产根据学者张维为的观点与民族-国家不同,一个文明国家的建立军事扩张基础,也不会模仿其他国家或帝国的模式,而是奉行那些源于自身文化传统和历史财富的独特原则。

与此同时我们还时刻记住邓小平确立的“中国模式”。这是一种实用的灵活的发展模式,它将市场经济原则纳入计划经济框架之中是一种旨在促进经济加速增长的模式中国模式与所谓华盛顿共识针锋相对:中国模式推动市场经济下的国家发展旨在世界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发展方式。比较这两种模式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不强迫,而是注重货币和金融刺激,这些刺激定会变为对中国模式的追捧潮流

中国的政治分析家喜欢依据被称为“综合国力”的东西来衡量国际关系中的力量。据此,美国依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最近,人们开始讨论国际上发生力量变化的可能,也就是所谓“时代新趋势”,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说,就是“关注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

国际上的力量可能发生变化中国学者和政治分析家们都在关注的问题因为美国力量一旦衰退没有其他大国取代美国的地位,就可能导致国际秩序发生混乱。中国的分析家倾向国际秩序多极化,不喜欢单极双极世界秩序认为单极或双极世界不稳定和冲突的源。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更多关注邻国。这种关注也许可证明中国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承诺,这五项原则曾一直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对建设全球地区投资网予以协调和资助其基本做法是向所有愿意加入一带一路体系的国家提供可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这样的一带一路规划,和天下观有诸多相似。但是,我们不可将一带一路规划和天下观所包含的等级观念联系起来。天下观之下的等级观念,中国中心国际秩序的本质因素

有鉴于此,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开始就强调它是为各国人民谋利益、为全人类谋利益的,并使用“命运共同体”一说加以注解,中国官方媒体现也开始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说法

现在的中国,已意识到需要不断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在这一点上就像援助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的经济体那样,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将包括支持不同国家的某些权力集团。

新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规划。2013年,习近平在出访印度支那和中亚时,就提出了“新丝绸之路”之说。

一带一路倡议的着重点是近邻,中国试图藉此发挥更大的持续的国际影响力。若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同时得到维持,这个目标应能达到。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就是“非对抗影响力”,这是由“中国中心论”观念决定的;受这种观念支配,中国把自己视为一个仁慈大国,所作所为是为人类好

中国中心论观念支配下,中国并非只是建立区域势力圈,而是要推行全球化的中国中心论观念。凭借一带一路规划,中国不仅要将全球化中国中心论观念加给近邻,而且要加给遥远的地区,尤其是亚洲、欧洲特别是非洲。

因此,面对建立在各种发展银行和国际组织基础上的以多边合作为特点的西方世界秩序观,中国现在对世界秩序秉持的是中国中心论观念,更倾向于和弱小国家签订国际协议。虽然中国现在参与国际事务特别是影响到自己的地区事务多了中国领导层对承担更大的国际政治分量,包括承担相应的责任,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三、“一带一路倡议

2013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和中亚各国。在这次访问中,习主席提出了现代“经济带”概念和“21世纪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二者合起来形成了“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规划部分,一方面是将中国和中亚、俄罗斯及波罗的海地区连接起来,另一方面中国、波斯湾、地中海、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海洋部分,则计划通过中国海和印度洋将中国沿海地区与欧洲联系起来成为一条通道,把南中国海南太平洋包括进来。

按照这个设想,一带一路规划势必在陆路、海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带来一次伟大革命,中国中亚、中东、南亚、非洲、欧洲甚至包括美洲联系起来。

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许多整合观念如:方便贸易的设施建设;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光缆通讯的互联互通(丝绸之路信息化促进扩大投资和贸易的合作;促进海关合作;推动新兴工业产业链合作;技术发展,等。这样一来势必加快人员、商品、和高技术往来运输。

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陆路部分建设一欧亚桥,利用经济-工业园作为合作平台发展经济走廊,例如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印度支那半岛经济走廊。一带一路规划的海路部分,建立一条安全高效、连接沿线主要港口的运输线

一带一路规划最初确定的陆路交通线,现在又增添了一条海上交通线,即走印度洋连接中国和非洲的海路还增加了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跨洋海路,这条海路经南美洲时要建一条铁路将两大联系起来这条铁路叫“两洋铁路”。这条通道被称为“两洋走廊”,它将把巴西、秘鲁可能还有玻利维亚连接起来。

由此看来拉丁美洲,智利、秘鲁、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组成的“太平洋联盟”组织,目前是与一带一路规划互联互通的理想的组织20136月,中国就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太平洋联盟。


一带一路整体规划,完全有能力改变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使贸易、工业创新都发生变化,甚至可以改变不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一带一路规划也能中国提升到新超级大国的地位,因为它把中国这个“中央帝国”放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中心位置。


四、中国亚太拉美及加勒比的关系


最近十年,中国正式发布了两份阐释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关系指南政治文件。第一份文件是2008年发布的,第二份是在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智利、秘鲁和厄瓜多尔之后发布的。在这两份文件中,中国确定了与拉美及加勒比的政治、经济和贸易战略。


第二份文件强调深化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关系,规定双方关系的基础是真诚和政治互信、经济共赢、文化合作和国际事务中相互配合。

第二份文件强调,双方关系不排斥任何第三方或其他国,很明显这里指美国。但是,在美国明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时,中国即刻重视起与太平洋国家的联盟,将自己确亚太地区自由贸易的主要推手。

由此第二份文件强调促进特殊产品和资源的贸易,是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要求。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出口几乎只有原材料。这份文件还提到,中国有兴趣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与此同时,中国还支持涉及亚太地区的两个贸易倡议。其中一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倡议该倡议旨在建立一个涵盖《东南亚国家联盟》十个经济体和澳大利亚、韩国、印度、日本、新西兰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区。

另一个倡议是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包括《亚太经合组织》21个经济体,再加上美国和中国。

在亚太地区,中国试图推动对工业和金融业的投资。工业投资是为了扩大地区的生产和工业制成品。金融投资则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门贷款。除了工业和金融投资外中国与该地区一些国家开展政治、文化乃至司法领域的合作。

中国对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政治文件定,“中国政府本着平等、互惠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努力建立和发展同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与巴西(1993年)、委内瑞拉(2001年)、墨西哥(2003年)阿根廷(2004年)正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智利和秘鲁分别在2004和2005年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中国与智利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也有几个拉美国家将自己和中国的关系升级为战略伙。

中国将拉美及加勒比国家视为政治、经济、贸易、社会和外交领域的全战略伙伴,这说明中国对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兴趣越来越此外,中国将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视为政治相对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地区,尽管这种增长主要不是工业化是贸易特别是消费品贸易的结果。但是,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也有一些全球性的新兴经济体

中国来,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具巨大的发展和经贸增长潜力

另一方面,一个中国原则并得到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承认,是中国建立和发展同拉美国家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关系的基本和根本原则。

最近25年,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中国已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新角色。中拉贸易额1990也就是区区100亿美元,2012年则增长到2700亿美元(大头来自中国和南美的贸易)。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贸易迅速增长,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引起了人们的质问和怀疑:中国对外政策政治和经济意图到底是啥特别是中国发展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关系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些分析家中国在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贸易增长水平、中方贷款和投资水平感到不安;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贷款和投资更灵活且附加条件少,有人便认为这是中国挑战美国在地区霸权乃至取而代之的武器。

但也有分析家认为,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为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减少了贫困。还有分析家估计,随着中国更多涉入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中国最终会采取西方式的发展和投资模式。

中国在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日益增多的存在,促使一些拉美国家支持中国挑战美国,挑战其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导地位。目前,中国在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存在还没有影响美国在地区的安全利益,但美国影响力确实形成了竞争,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削弱是近期可见的事情。

波士顿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强调指出2015年中国对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的贷款有所增长,290亿美元,几乎是西方所有多边开发银行贷款总和的两倍,这些银行包括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拉丁美洲开发银行。

与中国贷款增长相比最近几年,西方各家开发银行提供的资金则日趋减少。

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有别于美国的贸易关系;差别在于中国主要购买石油、矿和大豆原材料,而美国则主要进口可让拉美国家获利更多工业产品。

中拉关系不应只数量上寻求相互利益的增长,还应实现质量增长。这要求双方文化上相互接近。拉美及加勒比应该加强教育和研究领域投资,否则,任何经济增长都是暂时的。

、中拉关系发展路线

中拉合作现在是朝着中国所说的“命运共同体”方向发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拉美及加勒比共同体论坛”,建立多边关系;二是中国和拉美每个国家单独合作建立双边关系。

根据习近平在2016年第三次访问拉美后发的文件,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合作遵守以下原则:

  • 承认和尊重一个中国原则。

  • 尊重所有国家的主权。

  • 尊重自由自主选择发展道路。

  • 加强公平和正义,聚焦社会发展和减少贫困。

  • 经济和技术援助不能带有政治和其他性质的条件。

  • 环境方面的合作。

  • 加强文化、教育、科研和媒体方面的合作。

  • 加强司法和警合作。

上述文件提出,双方在经济和贸易上,要由作为合作推动力的简单互补转向目前相互交流这意味着双方开始聚焦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包括金融、工业、能源、基础设施、农业、空间、海洋、技术和工业创新等领域进行合作。

中拉战略伙伴关系

从政治说,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可以成为相互信赖的伙伴,因为双方不存在领土和海洋争端,并且有相同的发展目标。中国本着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发展同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政治关系,超越政治意识形态,平等对待该地区所有国家

从经济和贸易上看,中国不断深化同拉美及加勒比国家的合作。与此同时,在工业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矿产、农业和高新技术等方面,中国的投资也不断增加。

中国已成为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和产品出口的主要源泉,尤其在那些中国所需要的与自然资源有关的领域里是如此。对中国来说,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是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重要来源同时又是接受中国出口产品市场。这说明,经贸合作对中国拉美-加勒比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由此我们看到,近20年来,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贸易额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2001年,双方的贸易额大约是149亿美元,2010年增至1830.67亿美元,2011年已增至2415亿美元;从此,中国成了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还与拉美一些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与智利、2009年与秘鲁、2010年与哥斯达黎加。与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也处在商阶段。

至于双方之间的投资,可以说在逐年增长。中国对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投资,应该将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区分开来。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3-2009年间,中国对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直接投资是240亿美元,而仅在2010这一年中国的直接投资达到105.38亿美元。而根据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统计,中国2010年对拉美的直接投资是152.51亿美元。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第三大直接投资国,占外国在该地区投资总额9%。

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合作,还包括金融、农业、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能源、旅游经济技术援助等方面的合作

社会发展方面,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贫、教育、社保、医疗、环保和救等领域也有合作。

文化和体育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增加,科学、技术和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一些国家,有意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有意增加奖学金名额。而中国的大学,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大学建立学生和教师交流项目者,也越来越多[42]

最近几年,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方面,中拉双方的合作日益加强。

在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以及在诸如联合国、世贸组织、20国集团、金砖5国、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和东亚-拉美合作论坛多边机构中,中国同许多拉美国家都加强了合作这些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在联合国改革、多哈回合谈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气候变化问题上,为了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和平等的国际秩序[43]双方也保持紧密合作。

中国与拉美一些区域组织和全美洲性的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如约集团、安第斯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和拉美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199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加入加勒比开发银行。2004年,中国成为美洲国家组织常驻观察员;同年,成为拉丁美洲议会的观察员。2008年,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此外,中国和加勒比国家多次举办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44]

中拉双方现也存在许多挑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拉美国家经常对中国产品提出反倾销措施。


七、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化


可以说,现在全球化模式正受到一些保护主义声音的攻击种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是医治现在的全球化模式弊端的一剂良药。

现在的全球化模式存在许多大难,其中包括制度层面的缺陷或不足,而这些缺陷或不足又导致运作不灵甚至是无法运作相反,一带一路规划运作灵活,更适应不同需求。强调指出,一带一路模式是一种全面规划,涉及贸易、金融、经济、政治甚至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但它无需建立那些意味着加入者要让渡国家主权的超国家机构。让渡主权,现在是超国家机构模式中最具争议的问题,常使超国家机构无法灵活应对现实变化。


八、中拉双边关系的案例:智利和阿根廷


尽管中拉双方的贸易和投资现在下滑,中国继续是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家的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

此外,中国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签自由贸易协定,未来也可能和其他拉美国家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还可能将亚洲自贸区谈判拓展到拉美国家。

说到智利,2016年习近平访问该国期间,中国智利已将两国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南美国家中,智利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双边协议同意中国世贸组织的国家,还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如今,中国处在现代化进程中)。

此外,2016年,智利接受了设在拉美的首家人民币结算银行,由此在中国、智利和拉美其他地区之间建立一个金融合作平台。这家银行叫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设在智利圣地亚哥,启动资金1.8亿美元。

与此同时,智利政府表示,智利会尽快加入由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是,鉴于双边贸易额,中国对智利的投资额并不大。在另一个领域,即天文学领域,随着三年前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落户智利北部的国家天文观测办公室,中智两国天文学家现也开始了交流合作[52]

2016年,习近平访问智利之际,中智签订了一项协议,该协议确定以中科院南美天文中心为平台,中科院和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学将在智利共同建立第一天文观测站。这是中国在亚洲之外建立的第一批天文观测站之一。

目前,中国除了在南极有一个天文观测站外,只在几个中亚国家有天文合作伙伴。

至于阿根廷,中国与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执政期间,阿根廷和中国签订了许多公共工程协议,现在的毛里西奥·马克里政府同意继续执行这些协议。

另一方面,阿根廷也对中国提出了新的反倾销申诉。在世贸组织,阿根廷是起诉中国最多的国家,共有53项。阿根廷政府还表示,阿根廷将避开承认中国市场经济,至少会像克里斯蒂娜政府2004所做的那样,以口头方式表达出来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天下”观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观影响下,一带一路倡议作出的规划是何等雄心勃勃。一带一路倡议试图建立一个海路、陆路和铁路运输网来促进商贸和交通它以中亚为中心,扩展到欧洲、南亚、东南亚、中东和东非,并且通过海洋走廊和计划中的穿越巴西的“两洋铁路”最后延伸到南美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交通网络,以求获得中国这个“中央帝国”所需的原材料,这一点与当年的“大英帝国”类似。但和英帝国不同,中国不想统治一带一路。中国唯一要求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国所有国际关系的基础。中国的这个要求,取代了中华帝国的旧要求,即其他国家要承认皇帝的至尊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扩张色彩且雄心勃勃它与欧亚地区其他一些整合和贸易计划存在竞争,其中主要韩国提出的所谓“欧亚倡议”计划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还有抵消俄罗斯、美国日本在欧亚地区影响力的意思已经设立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其根本宗旨也是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资金支持

鉴于中拉关系不断增进,在由中国命名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拉美可以成为一带一路规划的最后一环,从而使拉美遥远的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原文发表在《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3卷03期,42-48页

  拉丁美洲与_一带一路_倡议_爱德华多_G_莱吉萨蒙_阿斯图迪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