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外交看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影响

发布者: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5-11-12浏览次数:203


【墨】罗默·科奈赫 著  蓝 博 译  朱伦 校


要:以“软实力”概念为基础的文化外交政策是未来中国在拉美的公共外交政策的新方向。中国政府坚持和平崛起的理念并通过孔子学院的汉语和汉文化教育,力求在拉美地区塑造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拉美的华人华侨是推动拉美孔子学院发展以及中国对拉美文化外交战略的重要力量。在近年来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屡有创获,这得益于文化外交政策的成功;但中国在创建和强化自身的国际形象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政府实施的邀请世界各国政界和学界代表来访及资助国外学术机构和学者们出版书籍及研究项目等政策,在拉美各国大学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拉美学术界个人主义风气盛行的背景下,收到了巨大的成效。

一、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对拉美开展的“文化外交”,是中国公共外交政策近15年来一个最大的转变,也是中国公共外交政策的新主题之一。提及“文化外交”,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迈克尔·H·亨特的理论,其著作以美国为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国家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并以国家“自我认知”为出发点,分析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本质差异以及美国希望以何种方式被其他国家所看待。

而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对中国“自我认知”的表述十分简短:复兴中华古代文明的荣耀。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入侵令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戛然而止,客观来说,时至今日仍未能言复兴。因为,相较于古代中国在科技和文化领域受世界所敬仰,新中国却未能在上述领域取得任何突破。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对伊比利亚美洲进行的“文化外交”更像是 “软 实 力”(SoftPower)外 交。“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的政治学家约瑟夫·S·奈尔提出,后来也被中国政府和众多的学术期刊所采用。

简而言之,约瑟夫·S·奈尔把“软 实 力”定义为一国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非武力和经济方面的魅力吸引他国的能力。“软实力”的概念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理念相一致,中国政府用其完美地回击了由西方制造的“中国威胁论”。因此,“软实力”的概念得到了中国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力影响他国认知达到本国目的的能力,其实施手段非常多样化。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正试图通过本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及本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来打造国家“软实力”。中国的“软实力”影响可以通过其对外投资、人道主义行动、公共外交以及多边论坛的参与等见其一斑。但在本文,笔者着重通过中国孔子学院的建设、拉美华人群体的作用以及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来勾勒出中国 “软实力”对拉美的影响。

中国学界对于“软实力”的研究,较早的是复旦大学王沪宁教授,其代表作是《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事实上,中国学界以及政界对“软实力”概念的反应一开始并没有很迅速,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发生转变。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界和学术界发表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的论文和短评来讨论“软实力”。“软实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学界和政界对“软实力”定义的界定却存在差异。例如,从文化、政权、军事力量、政治制度的角度去对“软实力”进行界定,结果不尽相同,这样的差异也成为了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创造了以“和谐”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意图替代“西方普世价值观”,这一体系的核心概念包括:尊重人权、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及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上述核心概念在中国内外政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执政时期,“软实力”正式成为官方词汇;到第五代领导集体时则明确表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凝聚力以及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2006年,在中国政府发布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用了整整一章来阐述中国文化之全球化传播的方法以及获取国际影响力的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进行文化推广。中国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先后在法国和俄罗斯举办中国农历春节庆祝活动,通过大型表演向这些国家民众展示中国文化;此外,中国政府通过举办2008年奥 运 会、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其他全球性或区域性的体育竞技比赛,向世界各国民众展现了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行政组织能力。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这是世界文坛对汉语文学的认可;中国的图书也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图书展览会上展出;此外,中国政府还全力资助汉语文学作品的外语翻译和出版。

出于对冷战重现的担忧,一个被国外政界和学界热议的话题,便是“中国模式”的输出。所谓“中国模式”,是指中国一党制领导制度和垂直管理监督体系的国家模式。一些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的国外学者直接将其与“华盛顿共识”类比,从而提出“北京共识”这一说法。然而,笔者认为,中国改革的历史条件是独一无二的,其“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此外,中国各级领导人也曾多次公开强调,中国对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输出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愿意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然而,也有一些中国学者在外国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大胆地将中国的发展经历与西方国家作对比,提出了一个值得向世界推广的“中国模式”。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兼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张维为。

在中国,所有人都有一个清晰的感觉,凡是世界性的新闻资讯,从政治经济领域到娱乐文化领域,其源头都被西方跨国媒体公司所牢牢掌控,这也引发了中国民众对全球信息传播合理性的担忧。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全世界 新闻发稿量的4/5。此外,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西方50家跨国媒体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美国电影产量仅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但总的放映时间却占全球50%以上。

200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图书4068部,向美国出口14部;从英国进口2030部,出口16部;从日本进口694部,出口22部。如此悬殊的进出口比例,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在科教领域与上述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知识产权进出口比例为4000:24。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互联网信息领域。尽管出于国情考虑,中国政府需要对互联网信息领域严格管制,从而使得相应技术发展迅速,但毫无争议的是,互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依然被欧美国家所牢牢掌控。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求国内传媒公司和文化机构制定出更具国际化视野的发展战略。


二、孔子学院


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孔子学院一般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内部,向外国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学院由中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简称“国家汉办”或“汉办”。在中国政府的行政机构中,“汉办”拥有很大的自决权,它与中国外交部、中国多所大学以及一些教育机构都有合作。总而言之,孔子学院类似于英国文化协会、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和法兰西学院。但是区别在于,孔子学院是把实体设立在外国官方教育机构的内部,拉美的孔子学院则更多设立在大学校园内部。


2004年,第一批孔子学院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和韩国的首尔成立。之后,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美国)迅速推广开来。2006年初,中国汉办和墨西哥华夏中国文化学院合作建立了拉美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墨西哥城孔子学院。外方合作机构墨西哥华夏中国文化学院之前就一直致力于当地华人子女和国外中文爱好者的中文教育工作。院长周玲燕表示,墨西哥境内共有5所孔子学院,均旨在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其中的4所孔子学院都是国内高校与墨西哥高校合作,教学对象以大学生为主,而墨西哥城孔子学院是一所不依托任何大学独立开展教学工作的孔子学院,授课对象以墨西哥的中小 学生为主。以墨西哥为起点,之后,孔子学院几乎开遍了整个伊比利亚美洲地区。据最新一份官方报告显示,孔子学院在伊比利亚美洲地区的分布为:阿根廷2所、玻利维亚1所、巴西10所、巴哈马1所、智利8所、哥伦比亚4所、哥斯达黎加1所、古巴1所、厄瓜多尔2所、法属圭亚那1所、牙买加1所、墨西哥5所、秘鲁4所、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所,在西班牙有6所。其中,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孔子学院,是由中国一家公立大学与麦德林市政府合办的孔子学院;此外,在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和马德里孔子学院的合作机构里均出现了“亚洲之家”的身影。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讲西班牙语的国家中,智利的孔子学院数量相对较多,而委内瑞拉则没有孔子学院。这与拉美各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中国“汉办”发布的孔子学院2012-202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500所孔子学院、中小学孔子课堂1000个,学员数量达到150万。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经在全世界1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其中美洲大陆有144所(绝大多数在美国,其次是在加拿大)。“汉办”孔子学院2013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孔子学院支出总计为5.69 亿美元,比2012年增加了43.7%。其中,外方现金总支出为2.91亿美元,用于人员经费及教学场地、水电消耗等;中方支出2.78亿美元,主要用于派出中方人员的工资和各国孔子学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中外方投入比例大致保持1:1。报告第42页《总部对各国孔子学院支出表》中显示,中方支出总额的精确数字为2.78371亿美元。

孔子学院外方合作机构都是当地公立大学或是政府机构,其对孔子学院的投入来自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因此当地民众有权对政府在孔子学院的投资进行监督。但是截至目前,拉美地区尚未发布过任何官方文件,来向公众说明各公立大学在孔子学院上的资金投入、汉语教师能力选拔和教材选定等问题。相反,在美国和欧洲,当地政府不仅对孔子学院的各项支出向公众透明化,甚至还允许社会各界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和讨论。

为了适应各国国情,孔子学院也会因地制宜,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例如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商务普通话课程,授课对象是面向中国的外贸公司员工。2011年,该孔子学院还与秘鲁外交部签订了一份课程协议,教授秘鲁各级外交官汉语。此外,2012年9月5日,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孔子学院和阿根廷众议院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从2012至2015年,众议院的议员和工作人员定期到该孔子学院进行汉语

培训。

智利发展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CERI)教授李昀祚(YunTsoLee)指出:“尽管中国国家汉办对外声称孔子学院的建立仅是为了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但在一些外国媒体眼中,孔子学院的设立更像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入侵。此外,孔子学院在拉美地区的发展速度过快,也导致中国‘汉办’经常无法按质按量地提供对外汉语教师。”

从伊比利亚美洲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至今,近10年的时间里,这项工作的开展平稳而迅速,汉语及中国文化成功地在各国大学校园和公立机构中普及开来。毫无疑问,孔子学院在推动汉语教育和跨国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孔子学院的教学方式、教材、文化内容均由中国汉办统一制定,而外方合作机构则保证学院在当地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此外,2014年7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巴西利亚举行,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第10条明确表示支持中国的文化外交政策:我们高度重视加强双方社会人文领域的联系。为此,我们决心促进旅游,通过增加大学交流项目、奖学金和学术对话等方式深化教育领域合作。我们欢迎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开办和增设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三、华人群体


在拉丁美洲,中国华人群体由来已久,其起源16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洲大陆涌现大批中国移民;20世纪中期,正值拉美奴隶制废除、交通道路大建设时期,而同时期的大清帝国政体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这迫使大量的民众背井离乡,另谋安身之所。

那一时期,中国移民落脚的几个拉美国家为秘鲁、古巴、墨西哥和巴拿马。大部分的移民都来自中国南方各省。他们根据落脚国家的实地情况,一部分聚居在大城市,一部分则分散在全国各地。这些中国移民在居住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居住国政府敌视性的法律政策和种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态度,则使中国华人群体饱受磨难。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际政治地位日益提升以后,拉美当地的华人群体才敢于向居住国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开始追溯自身的家族历史以及重建民族身份。上述两项行动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中国政府支援了拉美地区多个华人社区的重建,也不遗余力地帮助华人重建民族身份。显而易见,带着浓重的官方主义色彩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入地影响着拉美地区华人民族身份重建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拉美当地的华人知识分子和学者对此并不反感。

对此,我们可援引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曹廷的论述加以说明,他说:“海外华侨华人变成了中国和他们居住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拉美地区的华侨华人、华人组织及华人社团不仅推动了当地孔子学院的建立,还积极地参与当地的教育和文化活动,一部分华人还担任了孔子学院的院长。例如,秘鲁华裔邓如朋为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本人也担任该孔子学院院长。此外,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将 近10%的秘鲁人有着中国血统,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既不会说汉语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因血缘关系,他们对去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有着天然的兴趣。同时,五所建立在秘鲁国内的孔子学院均得到了当地华侨华人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据统计,在巴西大约有30万的中国移民,他们活跃在巴西国内的各个领域。此外,巴西利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建立,当地的华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初期,由于合作双方缺乏相互了解,合作进度极其缓慢。在得悉这一情况后,巴西华人协会的副主席齐仕忠先生,多次亲赴巴西利亚大学给学校师生细心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深度剖析了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的优势。201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在智利,仅有1万多的中国移民,但是他们对祖籍国存有很深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他们中的绝大数都非常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积极参与当地孔子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很显然,智利华人的存在成为了中国文化在当地传播不可或缺的力量,不仅如此,他们的存在还凝聚和团结了所有在智利的中国人。上述例子均说明,拉美的华人华侨是推动拉美孔子学院发展以及中国对拉美文化外交战略的重要力量。”

上述情况在整个拉美非常普遍,比如在墨西哥,华人群体越来越积极地重建民族身份、融入当地社会、开展中国农历新年主题文化活动,以及学习中国民族舞蹈。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中国华人建立的企业协会或文化协会。在拉美,这一情况尤为突出,例如,巴西并不是中国移民数量最多的拉美国家,但是却拥有将近100个华人企业和文化协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孙岩峰认为,这些华人群体是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积极力量,他们起到了充实和支持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同时,在2012年召开的中国国家侨务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强调要拓宽侨务公共外交。无独有偶,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也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十二五”时期,要“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为主线,加强侨务公共外交。孙岩峰的文章还提到,中国国务院颁布的 《国 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明确指出,要通过海外华人拓展公共外交。此外,多伦多华联总会主席林君也表示,华联会应当关注海外华人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优势。

孙岩峰认为:“可以预见,侨务公共外交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侨务公共外交发挥的作用也会日益重要起来;同时,这也将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海外华人群体是外国公众认识中华文化的中介,通过他们,国外民众能更充分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发展模式以及内外政策,在提高对中华民族的认知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可以预见,中国华人群体的活跃不仅会在拉美地区掀起新一波的移民浪潮,而且将会重塑当地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构建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华裔民族身份。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把海外华人群体作为媒介,通过他们来塑造中国在当地社会的国家形象,他们既是中国与居住国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之一。在拉美地区,华人群体不仅继承了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比任何群体都更能代表中国的强大。数十年来,他们从备受欺压到如今的扬眉吐气,都和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非常乐意为中国文化在当地的推广贡献力量。


四、思考与总结


鉴于中国对拉美的文化外交政策实施时间尚短,笔者的调查仍不充分,对该政策的实际效果很难作出评价。因为,中国之所以吸引拉美,除了受中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影响外,也受到中国贸易和投资两个方面的影响,而后两者不仅在拉美甚至在全球都拥有着广泛的吸引力。对于很多拉美年轻人来说,学习中文就意味着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显而易见,贸易和投资的天然魅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们判断中国文化外交政策在拉美的实际效果。

例如从下述一件事中,我们就可看到中国整体公共外交政策的成功。在最近一次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中国成功扭转了过去一直由欧美主导的不利局面。这一成功无疑得益于中国外交提倡“不干涉原则”,以及中国投资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众多国家中所产生的影响力。以拉美为例,中国是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几个国家的主要债权国,并且源源不断地向厄瓜多尔、秘鲁和其他一些拉美国家提供贷款。但是,中国在另外一些拉美国家如墨西哥,影响力则较为有限。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无疑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吸引力。除此之外,无数展现中国美丽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的电视节目在国际上广为流传,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拉美民众到中国旅游。这些成功,都要归功于中国庞大的对外投资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公共外交政策。

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还十分慷慨地向世界各国的学术界和政治界发出了“认识 中国”的邀请,相关访问团代表来自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均为所在国政党或政府领导、科研机 构负责人、大学知名学者、主流媒体撰稿人等高端人士,均在各自国家、地区、研究领域中拥有着极高的影响力。访问的行程包括:(一)中方向代表团介绍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取得的成就;(二)参观文化景点;(三)参观大型企业;(四)参观一些代表性城市的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和行政规划。出访归来的拉美学界和政界代表们都不禁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由衷的敬佩,同时非常感激中国政府的热情款待;归来不久,大多数人都通过刊文或著书的方式,向本国民众大力地宣传了正面、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

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近10年来,在拉美出版了大量涉及中国的书籍,但鲜有研究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学术性著作。大多数书籍都只是粗浅地描述一下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局势,但作者却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中国政府对其调研和出版的资助。笔者认为,这些作者缺乏应有的学术严谨,他们的文章或书籍缺乏一定的学术深度,都是些宣传性的文字,实属粗制滥造。此外,由于拉美的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出版预算逐年剧减,迫使许多拉美学者不得不向中国政府寻求资金援助,从而也涌现出许多与中国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机构,这些学者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中国官方政治立场在拉美的拥护者和传播者。笔者认为,这一点算是中国文化外交政策在拉美学术领域取得的一大成功。

虽然现在估计中国文化外交政策在拉美的影响有多深,有点为时过早,但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24]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利于自己的国家(见附录1);此外,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且欧洲的大部分民众也持同样观点。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还显示,尽管中国国家本身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拉美社会却时常排斥居住在当地的中国人。笔者认为,这与拉美社会种族歧视盛行有关。2007年和2014年,中国在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的正面形象显著上升,而在巴西则明显下降。西班牙、智利、秘鲁等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则有所增加(见附录2)。

中国在创建和强化自身的国际形象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政府实施的邀请世界各国政界和学界代表来访及资助国外学术机构和学者们出版研究中国的书籍或项目,在拉美各国大学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拉美学术界个人主义风气盛行的背景下,这两项政策都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上述政策也引起了中国高层的重视。当然,对中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实际效果,我们应当进行中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更为清晰、客观的结论。

附录1

中国的经济增长对自己国家有利或不利

(调查时间:2014年;单位:百分比%)


有利

不利

西班牙

44

46

尼加拉瓜

74

13

委内瑞拉

66

20

智利

63

13

秘鲁

54

23

萨尔瓦多

54

26

阿根廷

41

20

巴西

39

41

墨西哥

38

36

哥伦比亚

30

45


附录2

2007年和2014年中国的形象(单位:百分比%)


正面

负面


2007

2014

2007

2014

委内瑞拉

61

67

34

26

智利

62

60

22

27

尼加拉瓜

58

19



秘鲁

56

56

22

27

萨尔瓦多

48

25



巴西

50

44

40

44

墨西哥

43

43

41

38

阿根廷

32

40

31

30

西班牙

39

39

43

55

哥伦比亚

38

32



玻利维亚

46

29




原文发表在《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1卷第6期,14-20页

                  从文化外交看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影响_罗默_科奈赫.pdf